图片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探讨_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中等教育 > >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探讨

来源::未知 | 作者: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分析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辨证法理论以及正反馈理论,剖析了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教育 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 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2 谭映华.谈开放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3 刘伟.浅谈体验式学习[J].辽宁教育研究,2003(3)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价值追求

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价值追求

摘要: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和任务应有别于传统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