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我国企业名牌塑造探讨_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战略 > >

我国企业名牌塑造探讨

来源::未知 | 作者: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的不断加强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相当一部分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经历了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两个阶段的残酷竞争之后,纷纷走上了名牌塑造的道路,开始了品牌优势阶段的竞争。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名牌缺乏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品牌联合战略、“贴牌”战略和“搜寻商品”战略等几种可供选择的名牌塑造战略。为当前企业名牌塑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企业 名牌塑造

【Abstract】Wi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stant enhance- ment and China accession to WTO of trend,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face fiercer and fierc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quite a few of enterprises have finished primitive capital accumulation,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advantage of the cost, dog-eat-dog competition at two stages of advantage of quality. Go on the road where the name brand moulded one after another, has begun the competition at stage of advantage of brands. This text has analysed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br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of our country reason that name brand lacks,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nterpri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esign united brand strategy, “person who stick to” strategy and “search goods” strategy, etc. odd kinds of name brands suitable for choosing mould strategy. Moulded and offered consulting importantly for the present enterprise’s name brand.
【Key words】enterprise; brand moulds
【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品牌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千家万户,国际品牌超越了民族文化的障碍,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消费者。当今的中国也已被历史无情地推入了这场没有国界和终结的竞争(品牌竞争)之中,以品牌为核心,已成为企业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市场营销战略的重心已开始转向品牌策划与推广。企业资源的评估与重组,引出了品牌资产的新概念。中国企业建立品牌的欲望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潮流,推动着其产品从工厂生产走向市场品牌。
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有句名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短长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市场优势的品牌”。从实际情况看,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而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易过时、落伍,而成功的品牌却是持久不衰。开放和竞争的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名牌的世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品牌可谓是市场的灵魂,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国家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品牌步入市场和占领市场,从而确定其在市场竞争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共有名牌约 8.5万种,其中90%以上的名牌所有权归属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中国制造业中的名牌少之又少,主要是为跨国公司做OEM(贴牌生产),尽管做OEM可以增加工厂开工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一定的税收。委托者拿走了产品80%—90%以上的利润,加工者得到的不过是20%甚至百分之几的利润,更为严重的并不是利润的多少,而是品牌缺乏的企业永远无法成长为跨国公司。同时调查发现: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名牌产品所占有的市场却高达40%以上,销售额占50%左右。
20世纪80年代我们致力于生产产品,90年代我们开始进入创建品牌的觉醒时代,21世纪将是品牌竞争的时代。但在我国的企业中,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发展战略,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其概念、思路和方法都还是比较模糊的,具体表现为:①我国企业仍主要靠产品推出品牌,而不是靠品牌推出产品;②我国企业仍主要靠商业广告推出一种新产品,而不是通过品牌广告塑造整体形象、推出系列产品;③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价值的意义,但对于自身品牌价值构成的分析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科学性尚缺乏认识;④虽然许多企业已重视品牌发展的战略研究,但普遍缺乏系统的观点和真真的战略眼光,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中国企业如何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其品牌发展战略,成功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是我国企业为应付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必须完成的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性任务。

二、国内研究成果
从国内研究的文献来看,我国对品牌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始于90年代初期,主要涉及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牌发展作用的研究。90年代初,汪小娟与刘世锦(1996)认为,我国经济告别“全面短缺时代”,开始步入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阶段,名牌战略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有力杠杆。
二是中国品牌创立与保护战略的研究。90年代初中期,杨宝三(1997)提出,质量、广告、规模、人才是培育名牌产品这一系统工程的四项战略要素。赵国柱、黄丹峰(1997)提出应对名牌进行企业自我保护,以及政府、政策、制度和法律保护。陆娟(1996)也对品牌的创立与保护也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三是名牌工程策划与实施的研究。田克剑(1998)认为,名牌工程的实施包括企业名牌策划—质量策划、广告策划、商标策划营销策划、公关策划、CI策划以及资本运营策划等。李先国、陈洁(1997)提出,发展中国名牌,政府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a、实行宏观规划,制定系统的名牌战略。b、对名牌产品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c、确定一套科学的名牌指标体系。d、创造一个保护名牌的法律环境。
四是品牌市场战略的研究。谭旭、卢泰宏(1998)将开发有效的品牌名归纳为:开发一项命名战略。依据命名战略开发品牌名。列出所编好的品牌名单,并附上测试结果。充分、详细的法律检索等四大步骤。张伟年、李纪春(1999)指出,市场瞬息万变,企业成功经营要求的更多是创新而非简单重复:企业在拟订品牌延伸时应以以下几点为决策准则:a、品牌的定位主张是否还适用。b、品牌的资产是否可能转移。c、不同种类的产品是否可采取同一渠道销售并一起推广。王新新(1998)从“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需求”“与其制造产品,不如制造符号”“广告也是生产者”三个方面指出可创名牌的努力方向。
五是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的研究。李方毅(1999)认为,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为: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及其他资产。艾丰(1997)认为,品牌价值可区分为“内在价值”和“交易价值 ”,品牌实质是有行资产与无形资产有机结合的“第三态资产”,属于“关系存在”。
六是消费者对品牌偏好的研究。丁俊杰、张树庭(1997)指出:某个品牌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的花费是保持一个已有消费者的4—6倍,并由此提出了“品牌忠诚营销”的观点。凌莺(1999)则通过选择中国市场的特定品牌,测试消费者的市场感受,从而了解产品对于品牌的归属度,消费者的品牌可评价性等细项数据。

三、国外研究成果
自1931年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至今,西方品牌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品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如品牌定义、品牌命名、品牌标志、商标等)作出了规范,自此品牌研究成为营销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
②、品牌战略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将品牌经营提到战略的高度,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品牌理论,如Ogilvy的品牌形象论(1963),Ries和Trout的品牌定位论(1971),Keller和Aaker的品牌延伸研究系列等。
③、品牌资产阶段。8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品牌并购案,频繁的价格压力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市值和增值,从而带动了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热潮。卢泰宏等人(2000)从概念模型的角度,将品牌资产理论研究分为三类: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基于消费者的概念模型。第一类的成果表现为Interbrand和Finance Word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第二类的核心文献是Pitta和Katsanis的《九十年代品牌资产管理计划》,第三类重要成果为Aaker的品牌资产五星模型、Keller的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型等。
④、品牌管理阶段。为保证品牌资产的长期发展,品牌必须设有专门的组织和规范的指南进行管理。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论著,包括Aaker的著作《管理品牌资产》(1991)和《品牌领导》(2000),Kapferer的著作《战略品牌管理》(1992、1995、1997),Keller的同名著作(1993)及论文《品牌报告卡》(The Brand Report Card,2000)。
⑤、品牌关系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简称品牌关系)逐渐成为了品牌理论研究焦点,核心文献包括Blackston的品牌关系概念模型(1992、1995),Fournier的品牌关系分析架构(1994、1998),以及Aggarwal的品牌关系交往规范研究(2001)等。

四、写作思路和品牌理论研究的趋势预测
1、写作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我认为应在充分考虑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名牌塑造战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缘由。设计出:品牌联合战略、 “贴牌”生产,间接实现自主品牌战略和以高品质的“搜寻商品”,来促进“经验商品”品牌建设战略这三种战略。
2、趋势预测
在国外,品牌关系(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阶段作为品牌理论研究的最新阶段,其开辟至少有五个方面的背景:①体验经济的到来。②品牌的消费者导向。③关系营销的盛行。④顾客关系资产的认同。⑤品牌个性的奠基性研究。
对中国的品牌关系研究领域来说,单纯的引进西方理论并不完全能适应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因为中西方的“关系”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差异甚大。西方现有的品牌关系理论延续其人际关系理论的角色路线,将品牌视为与人交往的一个角色。显然,这种品牌角色论不适合中国的关系文化背景。因此,在该领域的创新焦点应当是采取跨学科的视角,结合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深厚成果,开拓本土化的品牌关系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
[1]杨宝三,试论培育名牌产品的四项战略要素,理论学习与探索,1997.4期,25~27
[2]赵国柱等,略论我国名牌的保护,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6期,36~39
[3]陆娟,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名牌的创立与保护,中国工业经济,1996.10期,17~21
[4]田克俭,名牌战略与名牌工程的实施,江西社会科学,1998.2期,28~29
[5]李先国等,论名牌战略中的政府行为,中外企业家,1997.9期,19~22
[6]谭旭等,国际品牌命名启示录,国际广告,1998.8期,31~33
[7]张伟年等,企业品牌延伸,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1期,23~25
[8]李方毅,名牌资产检视,销售与市场,1999.7期,26~27
[9]艾丰著,中国品牌价值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7月,21~32
[10]丁俊杰等,品牌忠诚营销—第四次营销浪潮,国际广告,1997.6期,22~28
【正文】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营销环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市场竞争呈国际化趋势,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来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品牌之间的竞争。正如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统治地位的品牌。国外企业正是凭借其品牌魅力在激烈竞争中成功地占领中国市场,使正面临品牌空心化危机的国内企业与其同台竞技时感到力不从心。国内企业必须克服空心化危机,实施有效的名牌塑造战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维持、强化原有的市场地位。

一、品牌与名牌的含义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从本质上说,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品牌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评价,其中包括认知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品牌联想等要素;从企业的角度讲,品牌是企业向目标市场传递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产品概念等信息并与目标消费群体建立稳固关系的一种载体和一种产品品质的担保及履行职责的承诺。它包括品牌名称,品牌符号,品牌标志,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核心理念等丰富的内容。最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然而,品牌还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它能表达六层意思:
● 属性:一个品牌首先给人带来特定的属性;
● 利益:属性需要转换成功能和(或)情感利益。顾客不是购买属性,而是购买利益;
● 价值:品牌体现了该制造商的某些价值观;
● 文化:品牌可能附加和象征了一定的文化;
● 个性:品牌还代表了一定的个性;
● 使用者:品牌还体现了购买或使用这种产品的是哪一种消费者。
名牌,通俗的讲就是知名的、驰名的品牌。它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享有很高声誉,在较大范围内知名度极高的商标的习惯称谓。

二、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1、 我国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品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其历史远远短于发达国家,因而总体上还显得经验不足、失误较多。我国品牌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
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领了整个市场60%以上的份额,基本上占有该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例如,在摄像机、录像机、照相机、组合音响等消费品市场上,国外品牌占绝对的竞争优势,居垄断地位。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摄像机、录像机和照相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名的均为国外品牌,在胶卷市场,虽然前三名品牌中,国外品牌占2种(富士、柯达),国内品牌占1种(乐凯)但从市场份额看,国外品牌占有率达79.5%,国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2%。在100种主要消费品中,前三名均为国外品牌的有15种,主要是碳酸饮料、冰淇淋、奶粉、巧克力、速溶咖啡、摄像机、照相机、电池、计算器和T血衫等,市场占有率在26.8%--96.5%。如电池市场占有率前十名中,国产品牌仅2种。照相机市场国产品牌仅有海鸥和凤凰榜上有名,市场占有率仅为8%。
(2)我国大品牌中没有世界级名牌。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最近几年我国各省、市名牌工程的推动,我国已有不少所谓的“中国大品牌”开始成长起来。但这些品牌与世界卓越品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没有世界级名牌。不仅在全球大品牌排行榜中没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即使在亚洲品牌排行榜上也没有中国大陆的品牌。美国《国际品牌》杂志于1999年公布了1998年全球60个最有价值的公司品牌。在这60个国际知名品牌中,仅美国就占了38个,其余多为欧洲公司所有,而亚洲入榜的3个品牌中,也全部属于日本公司。
(3)“中国大品牌”与世界名牌的品牌价值差距极大。
1999年,中国前10位品牌的总价值为1452.67亿元人民币,而1998年全球大品牌排行榜中前10位品牌的总价值为3847.35亿美元。如果按1美元等于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算,中国 1999年最有价值的10个品牌的总价值只有世界1998年最有价值的10个品牌的总价值的4.7%。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差距在最近几年不仅没能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4)中国品牌出口能力弱。
世界名牌产品出口能力都很强,美国是个汽车生产大国,而日本的本田汽车,有42%的收入却来自美国。发达国家1/4的产品出口到发展大家中国家,可口可乐70%的收入来自海外,壳牌石油经营业务遍及120个国家和地区。百事可乐的快餐业,遍及全球,其中的肯德基,几乎遍及我国的大中城市。相反,我们中国品牌在国外能被外国人所知道的却很少,比较起来,青岛啤酒、茅台酒在国外还算有名,近几年“ 海尔”、“康佳”、“春兰”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数量太少。我们论起出口总额,在全球已进入前10位,但多数是初加工或是用外国品牌与外贸商标出口。出口企业和品牌也很分散。p
2、我国企业名牌塑造的严重失误
目前国内的企业在名牌塑造上存在严重失误,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品牌单纯符号化,忽视了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培育。
许多企业认为品牌仅为一个单纯的符号,通过广告和媒体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个品牌,忽视了对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培育,上演了例如“秦池”、“爱多”、 “孔府宴”一掷千金争标王而衰败的悲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广告已不在是塑造品牌的唯一手段,“有名”并不等与“有牌”,品牌不再仅是一个区别其它同类产品的单纯视觉符号或是注册商标,它是贯穿整个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只有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提高品牌美誉度,加上广告、宣传,才能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
(2)市场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个性化内涵。
塑造名牌,就应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进行品牌设计。但我国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品牌特色不突出,缺乏个性内涵,同类产品的品牌共性太多。有的企业品牌定位过高,不从自身产品质量与实力着眼,动辙盲目投入创国际牌,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会使企业经营陷入危机,有的定位过于模糊,时而打质量牌,时而打服务牌,时而强调价廉,时而强调环保,导致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内涵空洞化,消费者无法从品牌设计中准确把握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信息特征,难以激起购买欲望。
(3) 忽视质量管理,使品牌成为无源之水。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它是提高品牌忠诚度、保证企业能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但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单纯地追求知名度而忽视质量管理,使消费者觉得产品过度诉求,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公众知名度对产品而言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消费者知道有某种产品并不意味一定要去购买。而一旦失去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仅依靠广告炒作来创名牌,品牌就已步入消亡的边缘。例如秦池的勾兑丑闻最终导致其失败。

(4)品牌延伸盲目化,弱化了旗帜品牌的功能。
品牌延伸指企业利用已成功的品牌推出改良的或新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原产品可以使新的产品较易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可为企业节约有关的新产品促销费用,无疑为一种有效拓展产品种类和经营范围的方法,但若把握不好会导致品牌形象混乱,或因新产品的失败而损害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如活力28从洗衣粉到纯净水、一次性饭盒、洗发水、香皂、杀虫剂的开发,产品间未行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做洗发水的做水”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对产品产生了不信任感,盲目的品牌延伸最终使活力28的品牌彻底丧失。正如营销专家所言:品牌名称如橡皮筋,你愈伸展一个名字,它就会变得更脆弱。我国众多企业在一种产品成为名牌后,便无视产品服务与技术含量及文化内涵的提升,盲目多元化扩张,弱化了旗帜品牌的功能。
(5)忽视了品牌文化内涵建设。
品牌实为公司文化的表现。但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忽视了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产品无鲜明形象,缺乏吸引消费者的特质,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有的企业将品牌文化内涵建设等同于一味追求洋名、洋身份,不充分挖掘与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以求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及产品的知名度,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跻身中国十大音响品牌的“国际名牌”香武仕音响实为产自广东的本土货,它却自称“秉承丹麦传统一贯的设计风范和精神的制作工艺,具备了象征丹麦王国最高品牌嘉奖的皇家哥本哈根标志品牌,拥有它不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荣誉”。这一弥天大谎被揭穿后该品牌遭受消费者指责与抛弃。倘若香武仕在保持优质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为产品命名、包装、宣传等,就不会是这种惨败的局面了。

三、我国名牌缺乏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国内营销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营销不再限于专属的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加上科技的迅猛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间的差距减少,依靠品牌求异战略打开市场更为重要。例如:在大型超市的货架上充斥了大量的同类商品,消费者难做出选择,面对着大量繁杂的商业信息,品牌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国内企业未充分意识到上述变化,品牌管理、定位、创新等未能根据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充分调整。
(2)企业未能认识到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
现代营销学认为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经历了基本消费时代、理性消费时代、到今的感性消费时代。在感性消费时代,由于物质产品的丰富,客观上促使顾客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者需求趋于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差异化,消费者层次也日益细分。人们购买商品时常诉诸于情感,将其对人生、世界的认识情绪与情感的体验融入对产品购买行为以及消费方式的选择中,将购买视为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因而不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注重产品利益而非产品属性,倾向于考虑企业的领导地位、可信度、服务水平、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等非定量因素,企业若不密切关注这些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易于品牌空心化危机。
(3)企业对品牌的理解过于单一。
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品牌必须能向消费者传达有关功能性利益和情感性利益,体现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不仅是市场的概念,还是金融和资本的概念。价值成为界定品牌的根本所在。《商业周刊》公布了2002年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可口可乐品牌价值高达696.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 1%,韩国三星公司名列第34位,品牌价值达8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30%。须指出的是品牌资产价值是由品质形象、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品牌标志等因素构成,它是长期累积的过程。若企业对品牌理解过于单一,未能形成品牌价值的积累观,忽视品牌的长期维护与培育,想通过扬名而塑造速效品牌,无异于建造无地基的大厦,这种品牌往往成为无效品牌。
2、客观原因
(1)历史因素。
追溯中国品牌缺陷的根源,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商业道德意识淡薄。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农业立国的国家,采取重农轻商、重农抑商的政治策略几乎成为必然的选择。道德意识停留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视野中,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这种朴素的商业准则也仅仅是局限于狭隘的、简单的商品交换中。由于缺乏基于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契约关系和商业道德意识,使得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商业道德的重新构建。契约与信用观念的空白,使得中国品牌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承诺自觉不自觉地停留在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思维框架中,品牌纯粹是企业牟取利润的一个工具。
(2)文化因素。
中国企业尚未形成致力于长远发展并兼顾社会进步的企业文化是另一个原因。这种文化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四项基本价值观: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四是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这些价值伴随企业的发展变迁和经营活动的成败考验,日积月累沉淀为企业文化,并转化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中小企业将很难长大。是什么造就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西门子、惠普、索尼、汇丰等品牌?既不是资本、规模和技术,也不是特别优秀的员工—这些因素每天都在变化着,而是看不见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融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
(3)体制因素。
任何企业在品牌初创时期都会面临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抉择。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在保证企业生存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即处理好产品销售和品牌形象之间的平衡关系。由于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很不完善、,至今尚未形成对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发挥制衡机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产权界限模糊,政企不分开、责权不明。这种体制下的企业往往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履约意愿和能力。体制缺陷导致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就要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企业是品牌的摇篮,我们的品牌培育者太注重广告投入,过于追求知名度,却忽视了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持久经营。急速成长起来的品牌一般都存在先天不足,成名之后很快便暴露出后续资金、管理、人才等决策失误问题。结果,在惨烈的商战拼杀中,企业不断地创立品牌,同时有不断的葬送品牌。
(4)环境因素。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低度均衡”的市场环境中: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扭曲,“砍价”“打折”之声不绝于耳;买卖双方彼此防范,厂商在消费者眼里尽是“骗子”,挑剔一点的消费者被商家叫做“刁民”……市场低度均衡现象与诚信危机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只有讲信誉才能盈利,企业就不敢行骗;如果不讲信誉也能盈利又没有什么风险,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造假。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法则和盈利机制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和诱导作用,令坑蒙拐骗者倾家荡产、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示范效应,会促使企业自觉守法履约。只有当守信天经地义、违约理当受罚成为社会共识,才可能造就诚信的企业和诚信的品牌

四、企业名牌塑造的几点思考
我国企业的劣势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名牌塑造过程中不能冒进,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名牌塑造战略。总体上讲,名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品牌联合战略、“贴牌”战略和“搜寻商品”战略等适合当前我国企业名牌塑造的几种战略。
1、名牌塑造的几种战略
(1)品牌联合战略。
所谓品牌联合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企业品牌,通过相互联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品牌。其中一种品牌可以借助于其他一些品牌来丰富自己的品牌的内涵,以实现“1+1﹥2”的效应。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这样认为,“当品牌单独出现没有说服力时,联合品牌可以更好的标明商品的品质”。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更好地表明产品的品质或特性。一般来讲,一个品牌能被顾客认可是因为它已经在顾客心目中有了明确的定位,而且能使顾客产生丰富的联想。当产品和品牌单独出现不太能说明问题时,走品牌联合之路就可以利用另一方品牌(一般是知名品牌)给顾客带来的品牌联想来说明该产品的品质,尤其在新产品或经验型产品(只有消费之后才能发现其真正品质的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新产品或经验型产品可以借助于知名品牌来消除消费者心头的疑虑,使其对产品的真实品质增加信任感。另外,如果产品的真实品质已为人们所知,加上另一种品牌则能增加产品的一些特性,使之更加富有吸引力。②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联合品牌中的各个要素,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且一个品牌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有可能恰恰是另一个品牌缺乏而有必需的。因此,进行品牌联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各个品牌间的优势互补。在“万达?海尔房”的推广中,合作双方将集成大连万达在房地产领域的品牌优势和海尔家居在家电领域的优势,以联合推介的方式,提升双方在房地产行业的品牌知名度,向消费者推介新的消费模式和家居生活方式,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③更好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品牌间的相互联合可以让不同的品牌相互联系和比较,它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让消费者去思索这两个或多个品牌为什么会进行联合。因此,这种思索可以使消费者对联合的各方品牌及品牌属性认识更全面,印象更深刻。同时,品牌联合可以增强双方品牌及其属性回忆的机会,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品牌及其属性的记忆。对于这种效应,爱立信公司总裁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索尼—爱立信’确实是个新品牌,但是从我们在全球其他市场得到的经验表明,消费者很快就接受了它,知道它和爱立信与索尼都有联系。爱立信在通信行业是个名牌,索尼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是个名牌,在通信和互联网与消费电子产品结合的潮流里,‘索尼—爱立信’将很快成为手机业的名牌。”
(2)“贴牌”战略。
所谓“贴牌”生产,就是向别人缴纳一定的费用,利用别人的品牌进行生产。创建名牌,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有时需要耗时几十年,而且风险极高,对资本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企业可以首先建设高品质生产、服务运营体系,保证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利用其他知名品牌(也可以是知名经销商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贴牌”生产过程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一过程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贴牌”到一定时间后,要求在产品上标注自己企业名称,最终过渡到自己的品牌;二是在“贴牌”生产过程中,等待对方出现危机时,将该品牌收购过来。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创建自己的品牌的时候,都曾走过“贴牌”生产的道路,比如“格兰仕”微波炉、宏基电脑等。
“贴牌”生产的优缺点分析,“贴牌”生产的优点有:①能缩短与国外发达企业的差距。由于企业应用了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基础,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加大力度,投入开发,提高技术水平,从而缩短与发达企业之间的差距。海尔是家电行业中做OEM较早的厂商,在向欧美扩张时,海尔的战略首先是替欧美知名品牌做OEM,企业积累一定的市场经验后,采用同一生产体系,投入品牌生产,很容易就获得了成本优势,最终,海尔让“Made in china”畅销欧美。②OEM能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OEM由于不占用自己的生产线,不用太多的资金、技术,从而降低了跨行业的进入成本。海信与荣事达握手共同生产冰箱,乐华以OEM的方式进入冰箱与洗衣机等行业。熊猫通过贴牌爱立信而进入手机领域。③能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由于OEM是有些企业为利用多余的生产能力。或由于自身的品牌价值不高,又没有资金去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售不畅,为避免资源的闲置才采取的方式,促进了生产线的有效运转。企业通过做OEM,承接大量的定单,虽然短时间可能会对自身的品牌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但长期以来,企业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学到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身品牌蓄势,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其缺点有:①OEM业务的利润远比零售的利润低。②OEM将使整个行业失去竞争力。③中国企业的OEM微利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上的基础十分薄弱。
(3)“搜寻商品”战略。
所谓“搜寻商品”就是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家具、服装以及其他主要性质可通过视觉或触觉检查而确定的产品。
所谓“经验商品”就是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其质量的产品,例如加工食品、软件设计和心理治疗等。
在品牌林立的市场中,企业要塑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实质上就是从其他生产厂家手中争夺消费者,而争夺顾客比保持顾客需要花费多得多的成本。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表明,消费者对市场上存在的商品集合并不是客观地仔细分析比较,逐一判断有劣,再确定具体消费品牌的,而是存在这样一组包含集合,如图1所示:

图1商品集合
从上图可以看出,采购对象的商品,只是整个商品集合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消费者在经过第一次购买所经历的令人厌烦的挑选过程,并获得满意的商品选择之后,总是倾向于继续认同这个品牌,轻易不会转向别的品牌,这就是顾客忠诚的由来。因为,消费者在转向别的品牌消费时,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寻觅、比较,而且还必须支付选择失败的试错成本,所以选择继续消费已经认可的品牌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办法。“搜寻商品”这类产品消费者很容易鉴别其品质,甚至还能享受四处逛商店之乐,故容易进入消费者的“选择圈”,进而进入消费者的“采购圈”。而“经验商品”它们一般不能通过视觉或触觉检查而确定产品品质,因而消费者难以鉴别其品质,更多的依赖于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来加以选择,建立品牌对“经验商品”就具有更大的价值。企业可以首先在其高品质的“搜寻商品”上使用品牌,利用“搜寻商品”的消费者容易鉴别品质这一特性,将品牌印入消费者心目中,然后将这一品牌用于“经验商品”的名牌塑造中,这样,通过品牌联想就使“经验商品”获得高声誉的品牌。
2、名牌塑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
(1)实施品牌联合战略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要使联合品牌产生强大的整体效应,并不是随意地把多个品牌及其属性进行简单地拼凑,而应根据不同品牌的实际特征进行有目的地选择以及有机地整合。在联合品牌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 必须具有相同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一般来说,弱势品牌很难高攀到一些强势品牌,除非这种弱势品牌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而弱势品牌也不能过于屈尊降位,否则有可能损害其市场形象。十年前,英国零售商进行了一项绝妙的策划:让部分消费者免费搭乘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正像预期的那样,所有的消费者都认为这次合作是世界上最受人喜爱的航空公司和英国最受人喜爱的超级市场的合作。通过这次合作,双方的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高。
②功能交叠不能太多,互补性不能太强。一方面,如果各个品牌产品功能交叠太多,说明各种产品的替代性较强,各种产品可能处于相互竞争的态势。一般来说,处于竞争中的各种产品都具有其独特的定位,如果把各种独特的定位强行粘合在一起,往往会造成消费者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如果各种产品的互补性较高,有可能使消费者认为这种联合是必然的,因而不再去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各个品牌之间的相互联系了。
③界定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联合品牌的打造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中的任何一方都有义务为新品牌的培养付出努力与劳动,并且从中分享一定的收益。品牌联合的成功在于各个参与主体的协作和配合。明确界定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有效合作的基础。一方面,它可以使各个参与主体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另一方面,如果在联合中一旦出现问题和纷争,事前的这种界定可以为寻求解决方案提供正式的依据。
④从战略高度选择联合对象。品牌联合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因此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保证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必须要对品牌联合的参与者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预期。因为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参与者出现某种问题,这种影响就会迅速株连到联合品牌。在品牌联合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在优势共享的同时,也共担着风险。所以,科学长远的预期是联合品牌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2)实施“贴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做OEM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核心产品,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OEM的各种有利因素,掌握先进技术,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开发,不断提高自己品牌的竞争力。
① 贴牌战略要和创牌战略结合起来,二者不应截然分开。OEM是我国企业做品牌的必经阶段,最终目的是塑造自己的品牌。我国工业化的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实力,OEM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和手段。但是由于利润好薄,好的企业不应把做OEM作为长期赢利点。通过OEM缓解企业现阶段开工不足的局面,降低成本,企业还是应该加大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建设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对于研发能力强、具备品牌推广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应该继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②我国企业应通过贴牌战略尽快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水平、锻炼工人的素质。但是贴牌战略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企业缺少领先技术的客观状况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趋利避害,通过OEM减低成本,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③ 我国企业应通过贴牌战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防范OEM的固有风险。为降低经营风险,我国企业在OEM的具体方式上应有所创新。例如,格兰仕创造 “OEM”不仅采用OEM购买方的品牌、原料、连生产设备也由购买方提供,这就又避免了一个固定资产贬值的风险。为防范过度依赖购买方的风险,我国企业除加大科研和市场开拓力度,建立自己的品牌外,还应一仆多主,防止海外企业控制上游企业或截断下游渠道,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逐渐萎缩。
④我国企业应通过贴牌战略与国外企业发展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国际市场竞争的趋势是从竞争走向竟合,成功并不只能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也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火使自己明亮。我国企业在实施贴牌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企业间尤其是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体经济,达到双赢目的。

结束语
名牌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名牌塑造战略,则是企业自己需要量身定做的战略设计与策划。本文设计的品牌联合战略、“贴牌”战略和“搜寻商品”战略等几种可供选择的名牌塑造战略。为当前企业名牌塑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品牌理论的研究进入品牌关系的新阶段,迄今为止,关系在品牌层面的相关经验研究特别匮乏。尤其在我国,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是一片空白。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步入关系营销主导的时代,企业对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的重视将迫切要求本土化理论的提出和创新。这就要求对西方品牌关系的前沿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思索。

【参考文献】
[1]王晓明,OEM?贴牌生产,中外企业家,2002.11期,35~37
[2]张小兰,跨国战略盟—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新手段,经济管理,2002.3期,8~9
[3]田双全等,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企业活力,2002.12期,43~45
[4]张冰,做品牌,不妨这样开始,企业活力,2003.2期,43~45
[5]朱振中,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策略,企业活力,2002.3期,30~31
[6]陈柳钦,现代企业如何实施绿色管理,中外企业家,2002.8期,47~49
[7]符莎莉,品牌空心化危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3期,14~16
[8]康微,品牌与诚信,工业企业管理,2003.3期,74~79
[9]江维,品牌战略与低成本营销,市场营销,2003.1期,31~36
[10]殷赣新,品牌运营本土化,中外企业家,2002.7期,44~46
[11]裘晓东等,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工业企业管理,2003.1期,104~106
[12]张世贤,品牌国际化战略要领,经济管理,2002.21期,6~9
[13]卢泰宏等,基于品牌关系的品牌理论:研究模型及展望,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2期,4~9
[14]谢祯忠,规划你的品牌架构,经理人,2002.11期,23~25
[15]陈柳钦,现代企业应如何实施绿色管理,中外企业家,2002.8期,47~49
[16]许伊茹等,品牌亲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9月,35~48
[17]张世贤著,品牌战略,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3月,3~45
[18]陆娟著,现代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月,35~45
[19]李品媛著,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8月,20~43
[20]刘凤军著,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月,36~48
[21]芮明杰著,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月,46~67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浅谈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问题

浅谈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问题

论文关键词:并购 知识管理 知识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并购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