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_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来源::未知 | 作者: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体制、机制、设施、标准、培训、资源等方面面临困难,而核心问题主要在宏观政策、财政投入与教育体制三个方面。文章认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除国家应保证有效投入外,充分调动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是今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很大发展,进入了应用水平缓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对策,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一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严峻问题,这两次社会转型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带动”的,换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到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这三大核心问题的制衡。

    1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现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人们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教育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和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均面临着两方面共同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鸿沟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则是要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产力悖论”。世界银行(2005)的报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充满着争议。由于尚缺少广泛认可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对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也会出现几分不可预知性。

    上述两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强烈地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实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认清各方面产生的相关需求,综合审视、系统设计,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Roblyer教授(2003)通过分析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归纳出“当前问题和趋势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与要求”。黄荣怀教授(2007)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需求与任务”的论断(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进一步归结为三方面: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变革和促进教育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有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负催生教与学、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的使命,人们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是教育信息化处于“效用波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有现象。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期间不过二十多年,新技术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其背后隐藏着其他要素成熟的过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化比较困难,因而误差较大,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评价往往不会太高,只有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效果才能凸显。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学校发展的知识资产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从造就高效运作的学校内部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构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系统评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上述方面改进,提升当前教育系统及学校发展的潜质。评估体系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单这样的传统指标,而是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而是要进一步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的产出;也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生计量,而是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同语境和变革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效用波动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

    此外,“数字鸿沟”深层次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鸿沟”与地方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性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最终的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主任、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原党组副书记吕新奎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方面,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有关领导的讲话来看,解决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问题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使远程教育 “班班通”、“堂堂用”,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资源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08年1月4日,周济部长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周济部长的讲话、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将成为指导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校校通”(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到“班班通、堂堂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趋于一致,同时也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2 财政投入增长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事实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CCID的市场预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然而,如果以Luis Osin(1998)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年均每人计算机投资84美元标准进行计算18),每年我们国家投入应该是177.24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投入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国2.11亿在校生(小学生10864.07万人,初中生6214.94万人,高中生4030.95万人),不考虑计算机需要更新,将生机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国还需投入大约82.2亿元!以《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全国46万所中小学(小学36.62万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给每个学校更新一台价值3000元的计算机,国家为此需要投入13.8亿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在大力研究的廉价手持电子设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制于各种方面的限制,此类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尚不能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存在瓶颈,仍需升级和扩展扩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难以满足需求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是当前很紧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省市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高速接入。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网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长,目前50%线路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主要干线的带宽需求已经达到40G。各核心节点靠单台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务。线路、设备冗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网络服务质量。CERNET传输网急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传输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其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很大差异性。除了高额的建设费用外,维护费用、管理费用、人才培养费用要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业总体发展、更新速度快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幸免。众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面临没有服务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难免。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严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没有建立好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之前,一旦采取类似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根据各单位不断增长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工作,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所面临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投入大,效益低,问题多”的局面。随着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式多样,政府监管与其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矛盾凸现。行政部门内部实际所形成的小世界难于被打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在硬件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应用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严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疲软。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规划与执行。以教育统计为例,当前工作模式落后,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统计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统计的数据,这种教育部内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教育制度对技术应用在微观(操作)层次也有影响。以数字化资源开发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这和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首先,开发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国家教育部一级的行政单位统一计划决定,各地对此只有间接的非体制上的影响。其次,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工作,因为产品的推广、发行和销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那些搞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如果不能拿到国家级的课题、项目,或者如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别说发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难。从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学校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另外,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门交叉、行政职能重叠。举例来说,国家设有教育部,下属有各职能司局,有负责课程的中心,现在又设立了专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心。此外,还有中央电教馆,各级地方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这些分管教育的部门,对教育软件及其发行都有很大的影响。虽说中央电教馆主管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开发出来的资源是很难推广的。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对教育技术方案设计方面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我国比较流行的教育城域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网是由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目的是将本地的教育机构全部联通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这种被很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所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确有优势,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也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只不过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网的建立,这一地区的教育机构就只能通过该网络出口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软件使用、教师培训等都需要通过当地教育局来安排,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无疑压力很大。而且随着电信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该模式上所谓的经济优势也几乎殆尽了。

    二   激活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支持服务机制分别对应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进程中,存在明确的外部推动力和内在牵引力。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国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常采用的“权力-强制”、“规范-再教育”策略确实能够较快速地推进国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教育体制与教育行政措施上的过于简单化的大一统思想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以行政命令简化教育应用的复杂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试点示范、逐步推进是必然的趋势。在大力推进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和出台促进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考虑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为指导策略的促进力量和活动。

    在这过程中,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师资培训机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从教育主管部门看,可能会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师资区域培训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转变观念,使、培训由研究导向型转向实践导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训由推送转向问题解决型。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的代价与价值也不同,应用层次随学术组织的推动而不断深入。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定的。实现技术转化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

    学术组织因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方面献计献策,给予相对更好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学术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IT企业组织在推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内部动力的核心思路。

    2 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

    以项目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工作形态。由于项目评估对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既定目标实现等有诸多益处。因此,推动教育技术的扩散应从规划开始就引入项目评估的思想。

    顾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多是作为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决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估作为配套,在制定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评估的指标。

    如果在启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或者初期就能明确提出配套的评估方案,就能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及时对项目作必要的调整了。在项目的立项初期,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后患;在项目的进行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应与评估结果比较,随时监控和调整项目执行状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在管理上应该把项目评估、决策和项目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鉴于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复杂性、结果评估的复杂性,有必要综合评估项目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评估的重点予以明确,因而使得项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都在积极引入严格的外部评估机制,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项目缺乏讦估,或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虚假的“欣欣向荣”。由于没有制度化的项目评估机制,大量的内部操作掩盖了决策者的耳目,各种问题暴露出来:缺乏对项目目标的评估而不切合实际的建设、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解决实际教师需求的培训、不明确的促进机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响了教育技术成效的发挥。

    由政府组建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有效评估该队伍实施项目情况的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存在,则很难保证项目评估能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也仅仅停留在教育督导考核层次,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监控学校促进工作的实施,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内部推动缓慢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在制度上实现对“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制衡(包括:监督、检查、建议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教育技术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3 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

    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战,亟需提供包括发展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由于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专门管理人才,要想实现合理规划,并能按部就班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一时难以与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应用模式的变革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需求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如人意的结果可想而知。

    破解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够有效识别学校现状与问题,评估学校需求,引导学校规划与内部动力,并给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该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主动上门服务”教育技术支持,也包括以互联网、卫星电视系统等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系统所秉承的“需求评估”理念,既是针对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也是针对被服务的学校。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不断明确问题的核心,形成个性化服务,并积累大量服务型资源。图2反映了本系统的核心理念。

    (1)对于支持服务系统而言,通过主动收集、分析每个学校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需帮助,进行系统归类,从而为每个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内容,并将每个学校的发展及其获得的个性化服务和效果作为未来服务的基础;

    (2)对于被支持的学校而言,通过向该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额外信息,加上该支持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一些与本校有关的数据,判断自己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断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相似学校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终决定要获得的那种服务形式。

    这种内外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外部推动方向、引导内部动力、外显教育个体决策参照点的过程。图3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该系统的工作思路。

    这种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可能有很多实现形式,但是对于学校教育技术采纳机制和发展阶段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学校需求的引导,是形成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学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并挑选备选的服务方案,与学校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进行互动,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对服务结果的评估则是改进服务方案,形成与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服务资源的必要保证。

    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主动识别”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能够收集一些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基本数据,从而能够识别学校一些基本问题;(2)“问题聚类”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能够汇总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类型给出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3)“个性服务”是指该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个性要求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推送给学校的是个性化很强的服务内容;(4)“效果评估”是指该支持服务系统应能够对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服务方案与内容。

    三 结束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体制、机制、设施、标准、培训、资源等方面面临困难,而核心问题主要在宏观政策、财政投入与教育体制三个方面。本文认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除国家应保证有效投入外,核心问题是解决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评估机制问题和支持服务机制。充分调动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是今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系统。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